发布时间:2025-02-08 16:38:53
1. 胎底:宋代钧瓷底部特征显著,除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外,还包含了一些理性的特征,这些特征时隐时现。底款通常刻有“奉华”、“省符”等宫殿名称,并以“一二三四……九十”进行编号,这是陶瓷作品中独一无二的特征。关于编号底款的意义,目前有四种主要的推测。(1)搭配花盆与花托。《南窑笔记》一书提到底部的数字是配合一套器物的记号。(2)区分釉色,《陶雅》和《饮流斋说瓷》认为,单数代表朱红色,双数代表青蓝色。(3)区分器物大小规格。《钧瓷志》和《钧窑史话》指出,数目表示器物的大小,即高低大小,以“一”为最大,口径最大,依次递减,“十”为最小,口径最小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底款数字用于区分使用级别和规格,反映了宫庭文化,“钧不过尺”的定位,以及“九五之尊”的物化,体现了宋代理学家的思想。(4)体现宫庭文化。《钧瓷志》和《钧窑史话》认为,底款数字用于区分使用级别和规格,反映了宫庭文化,“钧不过尺”的定位,以及“九五之尊”的物化,体现了宋代理学家的思想。
2. 胎体:宋代官钧的胎体是一种浅灰胎,非常致密。观察胎体可以发现,钧瓷的原料选择非常严格,从露胎的表面到胎心都没有杂质,没有颗粒不均匀的现象,也没有沙子。原料的加工非常精细严格,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细密、均匀,没有断裂和大小不均匀的颗粒。捏练和陈腐都非常精细,成型烧出的器物致密程度通体一致,没有任何鼓泡、变形现象,也有紫口铁足的特点。民钧的胎质差异较大,有的叩之有金属声,有的则是声音发糠,但总体上是胎质粗松。官钧在施釉上一般及底足,较少露胎,而民钧则露胎较多。
3. 元钧窑瓷器的胎体粗厚,坚硬结实,与宋代为宫廷生产的灰青胎钧瓷完全不同,胎色发白,颗粒粗,小孔及裂隙易察觉。
4. 附图一张:鉴赏金·钧窑天青釉花口瓶收藏品,花口,长颈,球腹,喇叭高圈足。沿口捺花,肩胫各凸弦纹一道。圈足底露胎一周,余皆满施釉。沿口花边釉薄色黄,口内略呈蓝紫窑变。釉呈天青色,釉下气孔小而深,满布牛毛细纹。釉面亮泽,些许淌釉,铜红釉要烧成如此均匀的天青色,非常不易,及其难得。